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4 12 v.40 1771-1782
产业融合力理论解析与测度分析——以西部陆海新通道腹地29个城市为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地——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基金资助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Abstract):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融合越来越成为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经济的增长点。基于城市产业融合力理论构建产业融合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法测度产业融合力的综合指数,以及产业融合力与产业供给力和需求力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2008—2019年产业融合力综合指数经历了显著的改善和提升;从29个城市的产业融合综合指数来看,成都市和重庆市具有较高的产业融合指数;从产业融合增长趋势来看,昆明、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的产业融合指数呈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其他城市的产业融合指数相对较低,且增长趋势不明显;产业融合的需求力与产业融合的关联度低于产业融合的供给力。最后,提出提高产业融合力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等措施,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外向经济的比重,促进跨界合作与开放创新;加强基础包括建设与配套服务,制定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规划;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打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壁垒,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为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等政策措施。

关键词(KeyWords): 产业融合力;产业融合指数;熵值法;测度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杰,宋志刚.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是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的关键所在[J].河北学刊,2017,37(6):131-139.

[2]Rosenberg N.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123(4):414-443.

[3]Yoffie D B.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7,38∶31-53.

[4]Broring S,Leker J.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Front End of Innovation:A problem of absorptive capacity[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2):165-175.

[5]Luisigi A,Thirtle C,Piesse J.Convergence of per capita incom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thirty-two African coun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9,10(1):105-115.

[6]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1-27.

[7]周振华.信息化进程的产业融合研究工作[J].经济学动态,2002,(6):58-62.

[8]张林,温涛,刘渊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理论机理与实证判定[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42-56,191-192.

[9]陈柳钦.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7-22.

[10]Yoffie D B.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11]唐晓华,姜博,马胜利.基于ISCNFI分析框架的我国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5,(5):1-10.

[12]周振华.信息化进程的产业融合研究工作[J].经济学动态,2002,(6):58-62.

[13]杨瑞龙,侯方宇.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边界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9,35(10):82-94,219-220.

[14]王乐君,寇广增,王斯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2):89-97.

[15]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120-129.

[16]林罕.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山区旅游农业的发展路径与政策保障[J].农业经济,2019,(7):17-19.

[17]赵玉林,裴承晨.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制造业转型升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1):70-76.

[18]张林,温涛,刘渊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理论机理与实证判定[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42-56,191-192.

[19]蒋辉,张康洁,张怀英,等.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J].经济地理,2017,37(7):105-113.

[20]罗月江.互联网产业与传统零售业产业融合度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1]牛竹梅,张咪.“互联网+”装备制造业融合的绩效评估---以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系统发展为例[J].系统科学学报,2020,(8):107-112.

[22]曹献雨.中国互联网与养老服务融合水平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7):73-80.

[23]张新,马建华,刘培德,等.区域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及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17(3):71-76.

[24]于长钱,王长峰,庄文英,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4):84-87.

[25]梁君,陈显军,杨霞.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度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3):28-32.

[26]严伟.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旅游产业融合度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1,29(11):97-102.

[27]王成东.区域产业融合与产业研发效率提升---基于SFA和中国29省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10):91-103.

[28]苏昌贵,魏晓,刘雨靖,等.产业融合视域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以郴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1):135-141.

[29]唐晓华,姜博,马胜利.基于ISCNFI分析框架的我国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5,(5):1-10.

[30]郭金花,郭淑芬.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J].统计与决策,2019,(6):62-65.

[31]李晓丹.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1):51-57.

[32]王金友.基于信息化的产业融合与创新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2-107.

[33]班子嫣,乔东亮.产业融合趋势下的出版产业链整合[J].科技与出版,2008,(8):73-75.

[34]Curran C S,Broring S,Leker J.Anticipating converging industries using publicly available dat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10,77(3):385-395.

[35]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78-81.

[36]程广斌,杨春.中国省域产业融合能力:理论解构、评价方法及时空分异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4):62-67.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124

引用信息:

[1]佟艳芬,黄林.产业融合力理论解析与测度分析——以西部陆海新通道腹地29个城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4,40(12):1771-1782.

基金信息:

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地——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基金资助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