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旅游建设及管理需要实现既传承文化内涵又激发生机活力的文旅协同效应,才是当下传统村落通往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遗产管理与旅游活化的耦合视阈,以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分析,构建文旅协同效应的满意评估模型,筛选10个样本村落进行监测实证。结果表明:(1)渼陂村的协同效应满意水平皆最高,圳头村与卢家洲村最低。(2)民居乡愁感、建筑景点满意率、村落人文与社会状况、文化景观吸引力、民俗活动满意率及室外公共文化空间体验感等,是影响满意水平的关键因子。(3)影响满意水平的衍生机制有3条:一是村落资源需产生消遣价值而产品需具备乡土性;二是风貌遗产需实现流量价值而旅游吸引物需具备原真性;三是非遗需形成体验价值而文化空间需具备叙事性。
289 | 0 | 18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孙九霞.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与旅游的文化遗产化[J].民俗研究,2023,(4)∶117-123,159-160.
[2]易韵,李伯华,窦银娣,等.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J].热带地理,2024,44(4)∶635-647.
[3]张洪昌,舒伯阳.制度嵌入∶民族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的演进逻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3)∶88-94.
[4]Lim C K,Tan K L,Farid A M.Conserva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tourism:A case study in Langkawi Kubang Badak Remnant Charcoal Kilns[J].Sustainability,2023,15(8)∶6554.
[5]张琳,贺浩浩,杨毅.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我国西南地区13地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7)∶891-896.
[6]李江敏,王青,赵青青,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旅游体验视角下的扎根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10)∶1122-1126.
[7]黄建红,甘思源,吕夏蒙.互动耦合:文旅融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基于双螺旋模型的多案例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4,40(4)∶630-640.
[8]包亚芳,孙治,蒋晗静.旅游发展型传统村落地方文化活力的维度探测与量表开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4)∶89-98.
[9]Jelincic D A.Indicators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impact assessment on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J].Sustainability,2021,13(14)∶7732.
[10]周丽.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传播:内涵、价值与路径研究[J].理论月刊,2023,(8)∶103-109.
[11]张兴苗,张家其,喻兴洁.共同体视角下旅游型传统村落乡村性重塑探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39(9)∶1230-1238.
[12]曾婷,邹君,郑梦秋,等.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活态性的影响研究---以永州市勾蓝瑶寨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12)∶1529-1536.
[13]李任.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2,(1)∶88-96.
[14]王慧,隋新玉.基于文旅深度融合的辽宁传统村落旅游优质发展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22(5)∶137-139.
[15]唐承财,刘亚茹,万紫微,等.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J].地理学报,2023,78(4)∶980-996.
[16]罗丽,李文路.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12)∶1410-1415.
[17]朱火亘伯,张家其,李克强.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影响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3)∶229-237.
[18]Iliopoulou-Georgudaki J,Theodoropoulos C,Konstantinopoulos P,et al.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enhanc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ity of Nafpaktos-Western Gree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orld Ecology,2017,24(3)∶224-235.
[19]胡慧源.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分析框架与选择基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108-113.
[20]菅丰,张晨.文化遗产的适应性管理---我们该如何应对文化遗产管理(CHM)的不确定性?[J].中国艺术时空,2019(3)∶51-59.
[21]徐雅雯.国际文化遗产管理与研究:范式、趋势和展望[J].文化遗产,2021,(2)∶42-51.
[22]阳曼,陈晓明,徐峰.古村落活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思辨---以湖南省新化县下团村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140-141.
[23]吴必虎.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社会科学家,2016,(2)∶7-9.
[24]李阳.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连动机制研究[J].学术界,2013,(S1)∶103-105.
[25]谢彦君,于佳,王丹平,等.作为景观的乡愁:旅游体验中的乡愁意象及其表征[J].旅游科学,2021,35(1)∶1-22.
[26]李丽娟.乡村旅游中“乡土性”的传承与保护[J].社会科学家,2021,(5)∶57-62.
[27]刘飞,陈选,倪绍敏,等.吉安地区历史文化村落的环境风貌遗产探究---以圳头古村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18)∶12-15,30.
[28]吴兴帜.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3)∶1-6.
[29]彭瑛,易红.分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湖北恩施州土家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2)∶49-53.
[30]程鹏.旅游民俗学视野下遗产旅游民俗叙事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4)∶91-99.
[31]薛红艳,金才富,朱思宇.古村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化与活化之路径---以金华市兰溪市诸葛八卦村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1)∶101-104.
[32]杨云萍.文化创意的娱乐化及其矫正[J].求索,2016,(7)∶184-187.
[33]刘奔腾,段嘉元,严海慧,等.面向传统村落旅游的乡土景观吸引力评价---以兰州市永丰村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7(4)∶46-53.
[34]林明水,胡晓鹏,杨勇,等.流量经济对旅游资源创新性开发的影响:热反应与冷思考[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9)∶2237-2262.
[35]段亚鹏,刘振东,赖子凌.基于关联耦合分析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研究---以南丰县洽湾村为例[J].南方文物,2022,(1)∶270-278.
[36]王秋雅.“体验式旅游”视角下乡村民俗旅游的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22,(11)∶66-68.
[37]郝辑,张少杰.基于熵值法的我国省际生态数据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21,39(1)∶157-162.
[38]王淑佳,孔伟,任亮,等.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3)∶793-810.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引用信息:
[1]刘飞,段亚鹏.传统村落文旅协同效应的满意评估与监测实证[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5,41(01):8-16.
基金信息:
江西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21YS52)